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2021—2025 年,預計全球新增風電裝機470GW。根據測算,這些裝機將在25年的全生命周期中帶來330 萬個工作機會。
未來五年全球風電產業展望
2021—2025 年,全球風電產業將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從而有力地推動各國的經濟復蘇。2020 年,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仍然達到創紀錄的93GW。其中,陸上風電為歷史第一高水平,海上風電則取得歷史第二好成績。這不僅充分展示了風電產業的強大韌性,也表明其產業鏈足以支撐未來的發展。
預計2021 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將降至88GW, 略低于2020 年,為歷史第二高水平,這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國海上風電與美國陸上風電“搶裝”的驅動。未來五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GAGR)有望達到4%,海上風電將高達31.5%。
2025 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突破110GW,從而使2021—2025年的新增裝機規模合計達到470GW,接近于目前全球風電累計裝機規模的2/3。
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預計到2025 年,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突破1210GW。若政策制定者希望使經濟復蘇的刺激計劃產生出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他們應當認識到全球風電市場所具有的巨大、直接價值創造能力。
全球風電帶動就業的潛力
目前, 全球風電裝機規模排名靠前的幾個國家的風電直接從業人數合計達到數十萬。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市場情報開展的一項全球性調查,截至2020年,中國的風電從業人數約為55萬,巴西為26萬,美國為11.5萬,印度為6.3萬。如果2021—2025年的470GW風電新增裝機能夠按時交付,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預計這些裝機在全生命周期中將帶來超過330萬個工作機會。該測算是基于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 關于陸上風電及海上風電項目創造工作崗位能力的計算(2017年及2018年)以及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對于未來風電市場增長的預測。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測算未考慮可能影響就業崗位創造的部分因素,比如技術進步、本地的健康與安全要求、國內勞動生產率以及規模經濟。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研究顯示,一個典型的50MW陸上風電項目在其25年全生命周期中,單位兆瓦裝機將帶來5.24個工作機會。一個典型的500MW海上風電項目在其25年全生命周期中,單位兆瓦裝機會帶來17.29人年(person-years)的工作機會。
在帶動通常遠離城市經濟中心的沿海社區發展方面,海上風電能夠發揮出特殊的價值。擴大本地就業規模與加快工業發展有助于推動這些地區的經濟繁榮。紐約州能源研究和開發管理局(NYSERDA)對美國海上風電創造就業崗位情況的研究顯示,在一個海上風電項目全生命周期所需要開展的工作中,2/3都可以由美國工人來完成。
即便如此,由于缺少本地生產設施和訓練有素的勞動力等,并不是所有的市場都十分重視價值鏈中的采購與制造環節。
對于此類產業鏈發展仍處于前期階段的市場而言,突出這樣的路徑是至關重要的,即利用已有的能力、專長以及產業來讓本地價值創造最大化。在那些依賴進口部件的市場中,風電的安裝、并網、運維和退役工作仍需要由本國工人完成。
為了在這些地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好短期的創造就業潛力,在國內市場識別出“準備充分”(shovel-ready)的項目,比如獲得規劃許可及進入工程準備階段(pre-construction stage)的項目,就變得十分關鍵。一旦生產與運營能力得到恢復,就可以迅速推進這些項目的開發活動,并能夠從本地雇用到建筑工人、司機、技術人員、工程師等。
要想讓那些國內制造水平較低的市場最大限度地獲得風電開發的價值,就必須保持穩定、持續的“準備充分”項目的儲備,這離不開高效、透明的審批許可流程。因此,有助于簡化風電項目許可流程的綠色復蘇行動能夠釋放運輸、安裝、交付環節中的就業創造能力。在一個陸上風電項目所需的勞動力資源中,這三個環節占到一半以上。
(文章來源:風能專委會CWEA)